一个设计师创业者眼中的中国制造
一个设计师创业者眼中的中国制造
————————开始的开始————————
我在做半驴L1之前曾在2家国际知名给世界500强企业做咨询的产品咨询公司工作,从调研,产品定义到设计,从家电到医疗设备到快销品。
一个大学同学在杭州开设计公司,他在聚会上给我们笑谈他的甲方“某特”发家史,从patagear那里“借鉴”,然后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展会,抢先申请了专利,开始无限售卖模式,等patagear准备步入大陆市场的时候,俨然已经没机会了。
他曾根据骑行的感想设计过一辆车子,改变了结构,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当他兴致勃勃的拿给甲方时。却由于设计突破了很多现有的“传统”,市场的未知性太大。很多配件又跟其他的不通用,自己开模初期成本太高,还看不清未来,甲方果断让设计胎死腹中。
在聚会后,我们又聊了很久。从现在的工作,聊到想做自己的产品的心,然后就沉默了。几天的思考过后,我毅然决然的辞 掉了工作,他停掉了自己的设计公司,结束了和甲方漫长的合同,准备全身心的投入中短途代步行业。
————————创业初期————————
为什么是电动滑板车而不是别的?
在创业开始前,我们有过对理想城市代步产品的构想,也尝试过很久的平衡车和折叠电动车。但个人感觉平衡车上手难,驾驶安全性低,最要命的是没电的时候,推不能推,拉不能拉,只能抱着走。折叠电动车坐姿较低,对于我1.8m多的身高来说,骑行姿势太过滑稽(蹲马桶的赶脚),且重量较大,折叠不方便,楼上楼下搬起来很要命。当然我也考虑过鞋型的或者笔记本大小的形式,足够轻便但安全性,通过性和续航都有限。电动滑板车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包括电动滑板车在内的很多行业,跟徐之前的甲方一样,选择用成本来计算未来,而不是从需求来考虑设计。更多的人选择用压低成本来争取市场,而不注重开发。基本都是行业有个创新的,看看卖的不错,然后就不停的跟风。导致市面上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用户只能在无限的吐槽中默默去适应车子。
举个栗子,下面是三个不同厂子的车,遮住牌子后谁认识谁啊!
————————我们的第一辆样车————————
到我们的第一辆油泥样车出来,我们的团队就2个人和因为做油泥报废的电饭锅。徐负责结构设计,我做产品的设计和定义。后来拉了朋友做电子电路开发(混迹了很久硬件电路设计),又介绍了做软件开发加入。
油泥车成型后,我们带着模型和整体的产品规划,还有对产品的信心,拉到了现在的合伙人史总——一个做了16年服装设计和外贸的老板。
在北京跑市场调研的时候,我们曾和一位号称去年销售2万台的大渠道商聊天。大哥给我们讲这行的开发,基本都是一个故事:王老板手上有几个熟练的工厂师傅,再找一下同村李老板借用模具生产车架,然后再到市场上购买各种配件,回来一组装,就出来了一台车。别提设计,更别提什么创新。
漫长几个月的睁眼画图,闭眼设计的日子,到最后基本定下来开始联系供应商做模具生产的时候,草图概念上百个,功能样机4版。漫漫艰辛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模及测试————————
终于到了样车测试的过程,但也是状况百出。本来年前定出20辆样车拿出去做测试。结果各种被供应商推迟,甚至一个模具厂直接跳票,答应的小批量没有寄出,电话还一直接不通。更头痛的是供应商之间的配合。我们找了一家很大的压铸厂做上壳、一家雅迪电动车的供应商做下壳注塑件,拿回来毛胚一组装发现有缝合不严,电话沟通两家厂子都说产品精准无误,是对方的出了问题。于是就开启了从杭州往宁波和台州之间来回跑的生活。
过程中欣慰的事情也有。上海的一渠道商跟我们讲,之前车子少,他们巴着厂家,甚至是山寨的厂家把产品拿过来卖。现在正在逐步的把山寨厂家的东西请出去。他说期待更多像我们团队一样,可以品牌化的去做全新的代步产品。
————————现在————————
样车出来后,各种测试性能。出门就骑车,测试里程,测试电量,测试程序,测试安全…..
到现在为止,公司逐渐的步入正规,基本确定我们的半驴L1 也会在3月29号京东众筹上线,3月22日在雷锋网开放公测,线下也在几个大城市有几个意向的渠道商。
从做一个设计到做一个产品,过程很难。从给别人做产品到为自己做产品,过程更难。设计不光光是改变了外形和功能,改变意味着需要花数倍的精力去不断验证和完善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开发团队,没有足够可靠的供应链和未知的市场接受度,创新需要漫长的等待和勇气。
但我们就想把最好设计拿出来给用户,也给自己。
我在做半驴L1之前曾在2家国际知名给世界500强企业做咨询的产品咨询公司工作,从调研,产品定义到设计,从家电到医疗设备到快销品。
一个大学同学在杭州开设计公司,他在聚会上给我们笑谈他的甲方“某特”发家史,从patagear那里“借鉴”,然后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展会,抢先申请了专利,开始无限售卖模式,等patagear准备步入大陆市场的时候,俨然已经没机会了。
他曾根据骑行的感想设计过一辆车子,改变了结构,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当他兴致勃勃的拿给甲方时。却由于设计突破了很多现有的“传统”,市场的未知性太大。很多配件又跟其他的不通用,自己开模初期成本太高,还看不清未来,甲方果断让设计胎死腹中。
在聚会后,我们又聊了很久。从现在的工作,聊到想做自己的产品的心,然后就沉默了。几天的思考过后,我毅然决然的辞 掉了工作,他停掉了自己的设计公司,结束了和甲方漫长的合同,准备全身心的投入中短途代步行业。
————————创业初期————————
为什么是电动滑板车而不是别的?
在创业开始前,我们有过对理想城市代步产品的构想,也尝试过很久的平衡车和折叠电动车。但个人感觉平衡车上手难,驾驶安全性低,最要命的是没电的时候,推不能推,拉不能拉,只能抱着走。折叠电动车坐姿较低,对于我1.8m多的身高来说,骑行姿势太过滑稽(蹲马桶的赶脚),且重量较大,折叠不方便,楼上楼下搬起来很要命。当然我也考虑过鞋型的或者笔记本大小的形式,足够轻便但安全性,通过性和续航都有限。电动滑板车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包括电动滑板车在内的很多行业,跟徐之前的甲方一样,选择用成本来计算未来,而不是从需求来考虑设计。更多的人选择用压低成本来争取市场,而不注重开发。基本都是行业有个创新的,看看卖的不错,然后就不停的跟风。导致市面上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用户只能在无限的吐槽中默默去适应车子。
举个栗子,下面是三个不同厂子的车,遮住牌子后谁认识谁啊!
————————我们的第一辆样车————————
到我们的第一辆油泥样车出来,我们的团队就2个人和因为做油泥报废的电饭锅。徐负责结构设计,我做产品的设计和定义。后来拉了朋友做电子电路开发(混迹了很久硬件电路设计),又介绍了做软件开发加入。
油泥车成型后,我们带着模型和整体的产品规划,还有对产品的信心,拉到了现在的合伙人史总——一个做了16年服装设计和外贸的老板。
在北京跑市场调研的时候,我们曾和一位号称去年销售2万台的大渠道商聊天。大哥给我们讲这行的开发,基本都是一个故事:王老板手上有几个熟练的工厂师傅,再找一下同村李老板借用模具生产车架,然后再到市场上购买各种配件,回来一组装,就出来了一台车。别提设计,更别提什么创新。
漫长几个月的睁眼画图,闭眼设计的日子,到最后基本定下来开始联系供应商做模具生产的时候,草图概念上百个,功能样机4版。漫漫艰辛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模及测试————————
终于到了样车测试的过程,但也是状况百出。本来年前定出20辆样车拿出去做测试。结果各种被供应商推迟,甚至一个模具厂直接跳票,答应的小批量没有寄出,电话还一直接不通。更头痛的是供应商之间的配合。我们找了一家很大的压铸厂做上壳、一家雅迪电动车的供应商做下壳注塑件,拿回来毛胚一组装发现有缝合不严,电话沟通两家厂子都说产品精准无误,是对方的出了问题。于是就开启了从杭州往宁波和台州之间来回跑的生活。
过程中欣慰的事情也有。上海的一渠道商跟我们讲,之前车子少,他们巴着厂家,甚至是山寨的厂家把产品拿过来卖。现在正在逐步的把山寨厂家的东西请出去。他说期待更多像我们团队一样,可以品牌化的去做全新的代步产品。
————————现在————————
样车出来后,各种测试性能。出门就骑车,测试里程,测试电量,测试程序,测试安全…..
到现在为止,公司逐渐的步入正规,基本确定我们的半驴L1 也会在3月29号京东众筹上线,3月22日在雷锋网开放公测,线下也在几个大城市有几个意向的渠道商。
从做一个设计到做一个产品,过程很难。从给别人做产品到为自己做产品,过程更难。设计不光光是改变了外形和功能,改变意味着需要花数倍的精力去不断验证和完善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开发团队,没有足够可靠的供应链和未知的市场接受度,创新需要漫长的等待和勇气。
但我们就想把最好设计拿出来给用户,也给自己。
春风飘飘- 帖子数 : 2381
注册日期 : 13-10-16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